刻板行为如何干预?
刻板行为是什么?
刻板行为,是一种重复的、固定的、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。通常,这种行为被打断时,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。
刻板行为的分类
1、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,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:
1)、刻板动作:比如反复甩手、反复玩手指、反复摇晃身体、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。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。
2)、刻板思维:比如,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,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,讲故事只讲同一个,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,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。
3)、刻板语言:主要存在的行为是自言自语,一直只唱一首歌,这种刻板行为比较简单,也有复杂的情况,比如只能表达大树,什么都是大树,拿起香蕉也叫大树,看到冰箱也叫大树。
主要表现是不能灵活运用语言。对于句子的组织能力比较弱。
4)、刻板规则:比如,吃饭只吃米饭,没有就不行,容易崩溃大哭。玩小汽车,只能从某个固定的点出发,更改了也不行。
刻板行为表现:
1、不停摆弄手指,
2、不停打自己的脑袋,
3、不停摇晃身体,
4、不停重复同一句话,
5、不停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,
6、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,
7、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线,更换路径就不行,
8、只在家里上厕所,外面的厕所坚决不去,
9、进屋必须脱鞋子,无论去哪里都要脱,
10、游戏规则只允许3个人参加,增加一个人就不行,
11、只听得懂把蜡笔给妈妈,把蜡笔给叔叔就听不懂。
为什么会有刻板行为?
从实用角度来说,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:
1)、无事可做: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没事情做的无聊时候。如果儿童在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,一般较少发生刻板行为。
2)、感官刺激:无聊,加上做某些刻板动作时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快感,于是,这些行为就被自己强化了。没有什么比获得快感更有力的强化。
3)、获得关注:有些刻板行为不是被自身强化,而是被他人强化。比如,一打头,孩子就能得到家长关注(被打骂也是一种关注),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(别人给自己东西也是一种关注),那么这种刻板行为就会被他人强化。
4)、智能障碍:从第4个问题中,我们可以知道,刻板行为与智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。刻板行为是一种低级心理发展功能,换句话说,很多4、5岁的儿童,心智能力可能还停留在1岁,所以很多刻板行为就保留下来。那么,长期看来,只有发展智能,才能从本质上克服刻板行为。否则,一个刻板行为消除了,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,还会有其他刻板行为发生替代。
" 干预刻板行为" 方法
1)、时刻有事做:在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别闲着,别无聊,要时刻有事做,才能用有意义的事情占据他的时间,从而避免刻板行为发生。
2)、立刻打断,转移注意:一旦刻板行为(尤其是刻板动作)发生,要立刻打断,转移孩子注意力,做些别的事情,避免刻板行为严重化。
3)、长期干预:泛化尤其是思维刻板、语言刻板、规则刻板,一定要教儿童充分泛化。
包括:
地点的泛化:比如,一个小朋友每天坐电梯回家,忽然有一天电梯坏了,走楼梯的话就哭闹不止。此时,就需要地点泛化,妈妈每天带他走不一样的方式回家,有时候坐电梯,有时候走楼梯。经过一段时间地点泛化,孩子终于能够接受任何方式回家了。
时间的泛化:比如,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上课,第一节课语言课,第二节课音乐课,有一天换了课表,这两节课调换位置了,孩子就不能接受。他觉得第一节课这个时间点,必须要上语言课,第二节课这个时间点,必须要上音乐课。为此,我们经常调换课程顺序,让他逐步接受。
人物的泛化:比如,张老师给小朋友上个训课,有天,张老师请病假,换王老师上课,他就接受不了,各种哭闹不服从,产生对人物的刻板。那么,我们就时常更换老师,让他逐渐接受。
物品的泛化:比如,一个小朋友对于一个绿色小球特别执着,时时刻刻都要拿着,只要让他放下小球,他就哭闹不止,拿小球这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上课,因为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小球上。于是,我们先从替换开始泛化,把绿色小球换成其他颜色,又换成其他物品,又逐渐练习拿起放下,经过一段时间的泛化,他终于可以平静滴放下小球了
形式的泛化:比如,搭积木时,小朋友只能接受从低到高仿搭,不能接受从左到右,或者从前到后等形式。于是,我们就将形式经常变换,让他逐渐接受。
全方位泛化:对于概念的理解,我们经常要全方位泛化。比如,学习橘子的概念时,不光要学习视觉上的橘子,还要学习橘子皮,橘子核,橘子汁,橘子块,把橘子刨开,感受橘子的 味觉、嗅觉、触觉,以及咬一口橘子的声音。只有全方位泛化,概念理解及语言表达才能让儿童深刻理解。
4)、改变能改变的,接受不能改变的。有些刻板行为,是无需改变的,因为它非常有用。无论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里,作为家长都要能够理性看待,并且善于、勤于学习,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成长。